行业报告

Industry repo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报告

聚焦·乡村振兴丨农业增效益 农村增活力

时间:2024-12-31 03:47:33

  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本期我们一起来关注地方政协聚焦农民富、农村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履职实践。

  “加强津农精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管理。”“以科技创新推动特色农业品牌化水平提升。”

  天津市政协日前召开“做优做强津农精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专题协商座谈会。委员们与市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农业农村委等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共商富民增收良策。

  近年来,天津市将农业品牌建设作为引领带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助推剂”,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健全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逐步形成了以“大港冬枣”“沙窝萝卜”“岳龙红瑶”等为代表的“津农精品”,探索出一条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市政协持续聚焦乡村振兴履职尽责,今年将“做优做强津农精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列入重要协商计划。

  带着问题,市政协成立了由副主席孙文魁牵头的调研组。围绕加强“津农精品”品牌建设、推介促进消费、强化保障措施等方面,调研组联合部分派先后实地走访市商务局、科研院所等10余家单位,深入10个涉农区实地了解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情况,并赴湖南、湖北两省进行学习考察。

  “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市政协常委张志颇提出,聚焦沙窝萝卜等地理标志产品,统筹产业融合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城商业体系建设等项目,加快培优示范基地创建和龙头企业选育,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和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等合作方式,推行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发展。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构建线上﹢线下的立体推广体系,提升品牌知名度。”市政协委员建议,持续借助各大网络平台开展营销活动,尤其是在主流资讯平台、社交平台开设话题,使品牌逐步深入人心。

  天津小站稻是“津农精品”中规模最大、产值最高、品牌打造需求最为迫切的“王牌”产品,民盟天津市委会认为,要加大品牌推广力度,牢固确立小站稻市场地位。通过传统店面和在线营销,在大型商超开设小站稻官方体验店,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小站稻官方旗舰店,不断提高“小站稻”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推动小站稻走出天津,走向全国。

  “要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擦亮津农品牌,要把精品农业作为发展方向,做优做精做特优势农业资源,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只有精品农业才是都市型农业的未来。”市政协主席王常松强调,各级政协委员要持续深入调研献策,为促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记者 张 原 李宁馨 通讯员 魏天权)

  “没想到道路这么干净,没有垃圾。”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协日前组织委员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进行视察,看到农村环境变了样,左克永委员感慨地说。

  近几年,石家庄市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村容村貌大变样。视察组在市政协副主席张军卫的带领下,深入元氏县槐阳镇来厢村、红旗村和鹿泉区铜冶镇羊角庄村、北故邑村,了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坑塘治理、特色亮点打造等情况,感受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

  在羊角庄村、北故邑村,委员们看到村里街道整洁、交通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中的暖气、天然气、自来水一应俱全。杨武岐委员说:“没想到农村有这么大的变化。”卢明刚委员也感叹:“现在农村的条件今非昔比了。”羊角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润涛介绍,村里的生活垃圾由专业保洁公司处理,农作物垃圾由村委会组织运输填埋,均有明确的工作流程。

  槐阳镇来厢村毗邻元氏公园,田园风光、自然风光与百米之隔的林立高楼交相辉映。视察组了解到,连接来厢村与县城的路原本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土路,如今这条路经过硬化,成为来厢村的主干道。来厢村还修通了与元氏公园连通的小路,并增设灯光走廊等设施,吸引游客到村中游览。

  来厢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滕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们大力整治人居环境,探索致富路。“党的政策好,加上村领导班子团结、村民齐心,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王玉滕道出个中原因。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张端树委员说,环境整治绝非表面功夫,要以提升生活品质和农民幸福指数为目标。

  来厢村养兔、种大棚蔬菜;红旗村、北故邑村种水果;羊角庄村依靠周边大企业,村民本就有不错的收入,如今对集体经济也有所谋划。“村里环境好、村民干劲足,两者之间要形成良性循环。”红旗村党支部书记李永涛说,环境整治不只是修修路、刷刷墙,而是让农村生活品质更好,留得住人。肖建军委员表示,农村人居环境需要产业带动,环境好了,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资。

  通过实地视察走访,委员们认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能真正实现有“颜”有“质”,要有可持续投入,还要让村民参与其中享受集体经济红利。张军卫表示,委员们要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推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再提升,提高乡村“颜值”,擦亮振兴“底色”,为打造干净整洁、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贡献政协智慧。(记者 高新国)

  泸定磨西古镇、丹巴古碉藏寨、乡城“白藏房”、理塘勒通古镇一个个具有文化、历史、科学艺术等多重价值的传统建筑,承载着四川省甘孜州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族风貌。

  如今,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部分村寨中的建筑、古迹和民俗正濒临消失,传统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受到冲击。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对于保护民族特色村寨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大意义。

  为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留住乡情、护住乡土、记住乡愁,日前,四川省甘孜州政协召开主席会议双月协商会,围绕“加大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力度,建设和美乡村”建言资政,州县(市)政协委员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围绕议题深入交流、热烈讨论,共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愿景。

  “文化是民族村寨的灵魂,要紧紧围绕历史文化底蕴、特色农文旅产业等重点,在保护村寨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建设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乡土气息的文化村寨、民族特色村寨、精品旅游村寨,通过恢复传统建筑进行风貌建设,提升村寨品位和档次。”州政协委员、康定市政协主席钟健康率先发言。

  乡城县政协副主席洛绒丁真接过话匣子说,乡城县以其独特的藏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景观,成功创建了7个国家级传统文化村落和5个省级传统文化村落。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他认为,要立足乡村实际,把独具魅力的康巴文化、红色文化以及茶马古道文化结合起来,以特色吸引广大游客,以特色获取竞争优势,推动产品创新和业态创新,实现“一业兴,百业兴”,从而促进以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为核心的各产业共同兴旺。

  大家的发言引起了州政协副主席泽仁翁姆的共鸣,她说:“要以大美甘孜乡村记忆村史编撰工程为抓手,引导有条件的乡村依托古遗址、历史建筑、古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各具特色的村史馆、民俗馆,通过对传统村落、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的综合保护与展示,起到记住乡愁、承载记忆、传承文脉、吸引游客的作用。”

  协商会上,委员们直面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建议,参会的各部门相关负责人积极回应委员建言,共同为甘孜州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言献策。

  “会后,我们将整理归纳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调研报告,报州委、州政府决策参考,真正让协商成果落实落地。”州政协党组副书记杨庆华表示,州政协还将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围绕甘孜州传统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多谋实招、献良策,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突破。(记者 韩 冬 通讯员 王昌荣 杨茂悦)

  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是激活县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举措,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日前,广东省江门市政协聚焦“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召开专题协商会。市政协委员、智库专家、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围绕会议主题协商建言,齐心协力奏响村强民富业兴“奋进曲”。

  今年初,“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被列入《江门市政协2024年协商计划》。连月来,调研组围绕“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主题,先后赴江苏省扬州、镇江、泰州等地及江门各县(市、区)开展调研座谈,研究并学习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多次集中研讨,起草调研报告。

  调研组了解到,陈皮等六大江门特色优势农业产业2023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95.5亿元,成为带动全市乡村产业发展的引擎和示范。与此同时,江门在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方面还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程度不高、全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乡村旅游及农业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滞后、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调研组提出,要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共同作用,以构建乡村特色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强化县域统筹、产业融合、改革赋能、要素保障,全面推进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并进一步提出具体建议

  借鉴江苏省泰州市用一张“早茶”名片串起全城文化、商贸、旅游等产业的经验,打造“江门3.3特色菜谱”;针对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共富机制,拓宽村民参与收益分配渠道,探索在集体经济内部建立共有产权制度,提高农民分享资产权益的比例;培育“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

  专题协商会上,与会人员紧扣协商主题,提出了许多有见地、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市政协委员、广东陈皮人家陈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谢富瑞认为,应推动江门本土农业企业发展壮大,更好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农业产业对金融的需求巨大,“希望银行能够针对农业全产业链创新提供专业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市政协智库专家、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副教授黎彩眉表示,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不仅要有自上而下的统筹部署,也需要自下而上的主动作为。“例如,从杜阮镇上巷村的发展来看,可以依托村一级的党组织力量,对产业发展进行布局整合,串联推动整个产业链发展。”

  从农产品产业化到推动龙头企业壮大,委员们“金点子”频出,为如何发展壮大江门乡村富民产业,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破题。未来,江门市政协将继续发挥优势,以政协之能服务江门高质量发展之为。(记者 林 仪 通讯员 皇智尧 杨双云)

  冬日里,走进重庆铜梁区白羊镇水碾村,只见一丛丛绿油油的青菜头从一个山头绵延至另一个山头,村民们正忙着除草、施肥,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

  村民老杨告诉前来调研的区政协农业界别的委员们:“这块地以前杂草丛生,自从有了众耕宝,田间不仅栽上了制作白羊咸菜的青菜头,村上还给发工资,年底还分红,划算得很!”

  “众耕宝”是区供销联社在年初探索开展的三方共耕模式实践,由供销社企业垫付种子、肥料等农业投入产品,组织农机及产品销售后期服务;村集体负责归集土地,组织发动农业生产;村民则负责土地入股并参与劳动,实现三方共耕、风险共担、“甜蜜”共享。以白羊镇水碾村为例,今年秋收后的首次分红,113户村民最多的领到了4000多元,最低也有上千元。

  这也是区政协“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专题调研组自今年7月启动调研工作以来“挖”到的第一个“宝贝”。“除了找问题、提建议,调研中发现好的模式、好的产业、好的人才同样值得写进报告中。”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主任李祖建说,找到解题路径才是最终目的。

  结合前期调研了解的现状,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建议探索众耕、订单农业模式,通过三方紧密合作和共同劳作,统一采购农资、引进现代农业技术、采用机械作业等,推动降本增效,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推动农业朝着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绿色智能方向发展。

  地处渝东南的彭水县善感乡石盆村,正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统揽,手执油茶产业、乌江画廊、民族文化三大特色资源“画笔”,描绘出一幅巴渝和美乡村的崭新画卷。因今年8月到此处走访调研,因地制宜的土地综合整治思路成为调研组挖到的第二个“宝贝”。

  “要构建山上林、山腰果、山下粮的农业种植格局,因地制宜的产业系统规划是关键。”农业界别何雨潇委员的建议得到调研组成员一致认同,大家纷纷建议系统规划道路建设,持续完善水利设施,探索撂荒地代耕、托管、流转等整治路径。

  只需动动手指,就能网上预约农机服务,收割机、旋耕机齐上阵,无人机播种、农药播撒在铜梁区的很多小山村里,农机“黑科技”正渐成星火之势。

  如何发挥农机“珍宝”作用,让撂荒地“活”起来?今年9月,调研组把田间问诊作为重点,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到加大农机推广力度,从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到强化统筹保障、激发多元主体活力一场场和镇村干部、村民群众碰撞智慧的“诸葛会”让调研组收获满满,也让大家意识到,民情民意才是挖到的最大“宝贝”。

  目前,调研组正进一步完善调研报告《关于铜梁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调查与思考》,准备报送区委、区政府,以扎实的建言成果助力撂荒地“变废为宝”,为乡村振兴再添活力。(通讯员 文博 记者 凌云)

  陕西铜川市政协探寻振兴“密码” 留住“美丽乡愁”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同题共答、同频共振。”日前,陕西省铜川市政协召开十五届十四次常委会会议,市政协主席刘西林如是说。

  当天的会议上,委员们围绕“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题开展协商议政。大家分析形势,直指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从“千万工程”经验中探寻乡村振兴的“密码”。

  为了准确掌握全市推进“千万工程”工作进展情况和短板弱项,会前,市政协组成调研组,通过专家培训解读、网上“云”学习等方式,奠定政策理论基础,随机对全市20个样本村进行了调查;先后深入各区县调研,并到省内的延安市及浙江省杭州市、台州市学习考察,看亮点、学经验。

  “我市拥有全国独有的铜麦系列、青砧苗木、生物质营养液肥三张自主创新名片,这些科研成果大有挖掘潜力。”王婧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建强科研队伍,赋能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如何激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内动力”?宜君县政协主席樊斌呼吁,建立健全“新农人”参事议事机制,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土专家、致富带头人等“智囊团”“宣传员”作用,“补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力量。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是满足广大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王策委员提出,要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拓宽农村各类组织和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渠道。

  赵博常委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乡村的村庄历史文化、自然风貌、民俗风情未能有效彰显。他建议,深入挖掘乡村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内涵,以“文化定桩”,把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与乡村空间设计相“嫁接”。

  留住“美丽乡愁”始终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侯江川委员建议,要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上不断加力,引育接续传承的“原乡人”、学成归来的“归乡人”、奔赴乡村的“新乡人”、游历四方的“旅乡人”、心系家乡的“念乡人”,全面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记者 路强 通讯员 白建龙)